返回首页

蝗虫样子简介(蝗虫样子简介怎么写)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08 17:09   点击:25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属蚂蚱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

一、外形

蚂蚱又名蝗虫。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

二、生活习性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二、什么是蝗虫?

蝗虫(grasshopper)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蝗科(Acrididae)与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

栖息在各种场所,在热带森林低洼地、半乾旱区和草原最多。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

味觉器在口内,触角上有嗅觉器。

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司听觉。

复眼司视觉,单眼感光。

草食性,少数种是作物的重要害虫。

後足腿节粗壮,适於跳跃。

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後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

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

有的栖所特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於水生植物上。

蝗虫一般大型,某些种类(如南美的巴西排点褐蝗〔Tropidacris latriellei〕)长度超过11公分。

有的地区以蝗虫为食品。

天敌有鸟、蛙和蛇。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

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三、蝗虫的样子?

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成虫:雄成虫体长35.5~41.5mm,雌成虫39.5~51.2mm。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

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四、蚂蚱介绍?

蚂蚱又名蝗虫,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常在田间、草丛间出没。当蚱蜢繁衍过剩,以致密度过高、食物短缺时,便会转变生活形态,成群结队迁移至新的地方寻找食物,那时人们便称呼它为蝗虫。

五、蝗虫有哪些特征?

我们都知道三大农业自然灾害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作为一种昆虫,其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能与水灾和旱灾并列,不得不说蝗虫的确很可怕!

蝗虫这种昆虫大家也都见过,长不过两寸,重不过10克,然而它们繁殖数量惊人,为了食物可以到处迁徙,可以聚集成百万只以上的大群体,形成庞大的“蝗虫军团”,一起飞行时遮天蔽日,宛如乌云横扫天空,那么这些“蝗军”是如何集结到一起?组成如此之大的规模到处迁移的呢?

对于蝗虫为什么会集合在一起飞行?生物学家们一直非常好奇,前不久,媒体报道称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成功地破译了“蝗军”的“集合密令”,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集合命令与其排泄物有关。

早在2005年时,农业大学的研究者们就发现蝗虫的排泄物和他们的集合命令有关,研究专家把东亚飞蝗(我国最常见的蝗虫)作为研究和实验对象,进行了“集合密令”的破译工作,发现它们之所以要纠集到一起,并不只是为了找吃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执行之间要发生交配和繁殖行为,也可以说它们是为了物种的延续才集结在一起的。

但是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却并没有在这种蝗虫的身体上发现集合信息发射的器官,即便是它们的触角也不是,蝗虫并不依靠触角来传递信息,而它们飞行时翅膀的震动也不代表什么,后来,专家们从蝗虫的粪便中发现了秘密。

蝗虫可以发出性信息素,触角上也有专门接收性信息素的器官,但是它的性信息素却并不是聚集信息素,而是交配意愿的传达和接受,这一度让专家们十分困惑,后来专家们把蝗虫的粪便用水稀释后再过滤处理,发现其释放的化学气味可以引起蝗虫的聚集活动,同时专家们也在蝗虫的触角中找到了一根接收聚集信息素的器官,并在今年以实验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小小的发现,或许在农业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当某地出现蝗灾的时候,或许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蝗虫聚集到某个地方,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蝗虫也是一种美味,虽然是一种农业灾害性昆虫,但是在我国据说“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飞”,生怕被吃货们给撸了串,所以大规模的“蝗虫军团”并不多见,这是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实行精细化管理,也没有多余的河滩荒地共蝗虫大军形成,所以蝗虫在我国很难形成规模,前两年在山东潍坊一带曾爆发蝗灾,然而吃货们还没有赶到就被消灭了,其实也是由于其规模较小的缘故,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农药喷洒,很快就将蝗虫消灭掉了。

不过今年的5月份曾有一股蝗虫大军在非洲形成,它们一路向东蔓延,横扫了北非的索马里高原,埃及尼罗河流域,以及沙特阿拉伯伊朗高原,巴基斯坦,一直到达印度西部和南方的几个邦,转战数千公里,都没有有效消灭它们,可见蝗虫的繁殖力、生命力与环境适应力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它能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农业灾害了。

六、蝗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

蝗虫的外形特点:

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

蝗虫的生活特征:

蝗虫种类繁多,御梁信产的卵均以在土中越冬。蝗虫可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散居型一般没有远距离迁飞习性,而群居型的成虫有成群迁移和迁飞习性,且迁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迁飞时在空中可持续1~3天之久镇轮。蝗的成虫渣宴食量较大,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

七、蝗虫的介绍?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俗称“蚱蜢”,台语称之为“草螟仔”。它们的生活史是卵→若虫(幼虫)→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   台湾稻蝗   Oxyachinensis   外型特征:体长雄21~31mm、雌24~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脚是绿色,体色差异颇大,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生态习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蝗虫之所以要群体活动主要是因为生理上需要高温靠在一起可以保温。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依蝗虫的生活习性可分成迁移型与非迁移型,二者皆对作物有很大的威胁,尤以前者破坏性甚强,只要其过境则所有的绿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尽。蝗灾所带来的震撼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食性甚杂,遍食各种绿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爱不释口。   若虫(幼虫)亦称蝗喃,外型酷似成虫,可是只具翅芽,善于跳跃,须经四至七次脱皮后,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成虫。蝗虫有的拥有短触角及短的产卵管,目前全世界约有五千多种的蝗虫。蝗虫身体最长的部分便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而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离,而蝗虫的后脚也是它的最佳乐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发出声音。   分类: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的所有昆虫。   种类;全世界约有12000种,台湾目前已知有100多种。   生活史;卵→若虫(幼虫)→成虫。   生态   外观特征:俗称蚱蜢,台湾人称为草螟仔有首民谣“草蜢弄鸡公”,歌词中即描绘这种小昆虫与大公鸡相互逗弄的情形,这是台湾早年乡间常见的画面。蝗虫过境是大家耳熟能响的成语。   食性:是植物食性昆虫,大部份不特别挑食。   另类:棱蝗,习惯栖息于潮湿裸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苏类植物。   栖息环境与保护色:机乎有典型的保护色,在草丛中有绝佳的隐身效果,后脚粗状发达,善于弹跳,遇到危急是它们惯用的避敌方法。   交配行为;和其它昆虫比,交配时间比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档的画面屡见不鲜。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养蝗虫的注意事项   一、养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   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   ⑴咨询蝗虫分类专家。   ⑵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   ⑶咨询有经验的蝗虫养殖户。   ⑷把蝗种寄送给客户鉴定审查等。   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这些品种各有优缺点,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味道、食料、个头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食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养殖品种。   二、蝗虫养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300只左右的成虫。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因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三、若虫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   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四、蝗虫是灾害性昆虫,它不同于其它的特种养殖业,养殖它一方面可以变害为宝,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又增加蝗虫的种量,形成了潜在危害。必须对它的养殖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成规模的养殖,按1亩地养殖为标准,在养殖场地四周应建有半米宽的植物染毒隔离带,周围要用铁丝网做围栏,并配有农药喷雾器,杀蝗虫的农药有很多种,可以用75%马拉硫鳞乳油,也可以用2.5%敌杀死等菊酯类杀虫药进行杀灭。   养殖户如果不想对蝗虫进行养殖,要进行最后一次的灭绝措施。养殖户不想养殖了,应提前做好准备,在每年的春季5月20号之前不能反养殖棚撤掉,待蝗虫全部出土以后,未成虫之前,用农药将其全部杀死,这样就不会有危害了。养殖户在秋末之前,决定不在养殖了,必须在9月10号之前,即蝗虫没有交配前将其全部出售,或用农药杀死,不得让其在养殖棚内产卵,这样的措施才能保证根除以后的潜在危害,利于养殖蝗虫产业的健康发展。   用途   蚂蚱的生物学特性与价值:蚂蚱为药食两用昆虫,卵生,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科共有859种蚂蚱,能入药供食用的主要有两种,即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蚂蚱,这两种蚂蚱营养丰富,肉质松软、鲜嫩,味美如虾,据《飞蝗之研究》和《飞蝗的饲料价值》等书介绍,蚂蚱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和磷、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蚂蚱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是治病良药,有暖胃肋阳,健脾消食,祛风止咳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蚂蚱单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疗多种疾病,如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痧胀、鸬鹚瘟,冻疮,气管炎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以十只煎汤服,或炒存性研末服,五只/次,冻疮炒存性研末调香油涂患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餐桌上已由鸡鸭鱼肉等传统型转为绿色野味型,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蝗虫。据报导,有些肥胖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目前多趋于食用昆虫,意欲达到减肥祛病之目的。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八、怎么介绍蝗虫?

俗名:節磕、蝗峭、妈钙。蝗虫又名蝗蛹,未生翅膀的幼 虫叫做"喃",成虫叫做"蝗"。蝗虫是农作物 的头等害虫。成群出现时危害极大,被称为蝗灾。但它营养丰富,肉质松软、鲜嫩,味美 如钙。近年来已有人饲养。购买或捕获后应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性味归经:性温,味甘辛。

九、蚂蚱的外形?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蝗虫蝗虫的外形观察雌性大(40-50mm)、雄性较小(30-40mm),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1)头部卵圆形,外骨骼愈合成头壳,头壳的上方为钝圆形的头顶,前方为略成方形的额,额的下方是一横置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两侧为颊。

复眼1对,卵圆形,棕褐色,位于头部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复眼的表面,可见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镶嵌呈蜂巢状构造。

单眼3只,浅黄色,一个位于额的中部,其余两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的上方。

触角1对,由第2对附肢演变成(第1、3对附肢退化)。位于复眼的内侧前方;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咀嚼式,由头部的三对附肢和上唇、舌所构成(普通动物学269页)。

①上唇:一片,连接唇基之下,覆盖口器的前方;

②上颚:(大颚)1对,第4对附肢演变成,位于颊的下方,以解剖针沿颊下缝插入,使缝间联系分离,即可取出上颚。

上颚具切齿部和臼齿部,强大而坚硬,呈棕褐色,左右并不对称;

③下颚:(小颚)1对,第5对附肢演变成,位于上颚之后,用镊子紧镊基部扯下,可见其基部有一轴节,中部有一茎节,外侧有瓣状外颚叶和内侧具锐齿的内颚叶,旁边的细小负颚须节上有一根5节的下(小)颚须;

④下唇:1对,第6对附肢演变成,左右愈合为一片,位于下颚之后,其基部为一弯月形的后颏,前接一片状的前颏(颏),两侧有一对3节的下唇须,前颏前沿有1对侧唇舌;

⑤舌:1个,位于口腔中央,卵圆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几丁质齿突。

(2)胸部以略收缩的膜质颈与头部相连,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外骨骼每一胸节由4块骨板组成,即位于背面的背板、两侧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向两侧和后方延伸;中、后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后缘遮盖,方形,分为若干小骨片;

②侧板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退化为小三角形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又由侧沟划分成前侧片和后侧片;

③腹板前胸腹板长方形,中央一横弧线和一钩状腹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分为若干骨片。

足:各胸节均着生一对分节的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构成。

跗节又分为3节,其中第一节较长,形成3个假分节;前跗节包括1对爪和爪间一中垫。

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称为跳跃足;前、中足皆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着生1对革质、狭长的复翅(前翅);后胸有1对扇状的膜翅(后翅),翅脉明显,休息时褶迭藏于复翅下。

中、后胸侧板前缘各有气门1对。(3)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外骨骼每一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第一腹节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活动;第九、十腹节背板缩短愈合,其间具一浅沟;第十一节背板呈三角形,盖在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两侧各有一肛侧板,为第十一节的腹板;第十节后缘两侧各有一尾须,为第十一节的附肢。棉蝗的腹板数目雌、雄有别,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后端延伸成一尖突的产卵器;雄虫第九、十节腹板愈合,顶端尖翘成生殖下板。外生殖器雌虫为一产卵器,雄虫为一交配器。①产卵器由一对背瓣和一对腹瓣组成,位于腹部末端;②交配器为一对钩状阴茎,把生殖下板往下压,即可见到。听器为1对卵圆形的鼓膜,位于第一腹节的两侧。气门共10对,胸部2对,位于中、后胸侧板的前缘;腹部8对,位于第1-8腹节背板下缘的前方。可用放大镜观察棉蝗呼吸时气门启闭的情况。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其成虫都有一对发达的大颚,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麦、高粱、玉米和竹类的茎叶,禾本科杂草茂密之处和辽阔的荒地,是蝗虫理想的栖息地。蝗虫扫荡之处,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动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成群的蝗虫可使绿地变成荒原。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形态及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防治方法⒈农业防治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⒉生物防治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养蝗虫的注意事项一、养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⑴咨询蝗虫分类专家。⑵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⑶咨询有经验的蝗虫养殖户。⑷把蝗种寄送给客户鉴定审查等。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这些品种各有优缺点,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味道、食料、个头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食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养殖品种。二、蝗虫养殖棚的建造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300只左右的成虫。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因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三、若虫期管理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十、蝗虫是什么类动物?

蝗虫类属直翅目。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umastacoidea)、蝗总科(Locustoidea)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innaeus))和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itensis Chen)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